連云港著名景點|美食|文化|名人|知名高校學府-連云港地理人文簡述
連云港,江蘇省下轄地級市,古稱“海州”。因面向連島、背倚云臺山,又因海港,得名連云港。位于中國沿海中部,東瀕黃海,屬溫帶季風氣候,東部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西與徐州市、宿遷市相連,南部與淮安市和鹽城市毗鄰,北至西北與山東省日照市、臨沂市相鄰,下轄3個區(qū)、3個縣,土地面積7615平方公里,海域6677平方公里。2017年末戶籍人口533萬人?!?br />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連云港市地處江蘇省東北端,位于北緯33°58′55″~35°08′30″、東經(jīng)118°24′03″~119°54′51″之間。東瀕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北與山東日照市接壤,西與山東臨沂市和江蘇徐州市毗鄰,南連江蘇宿遷市、淮安市和鹽城市。東西最大橫距約12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約132千米。土地總面積7615平方千米,海域面積6677平方千米,市區(qū)建成區(qū)面積182平方千米。連云港南連長三角,北接渤海灣,西依大陸橋,處于連接新亞歐大陸橋產(chǎn)業(yè)帶、亞太經(jīng)濟圈、環(huán)渤海經(jīng)濟圈和長三角經(jīng)濟圈的“十”字結(jié)點位置,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交匯點,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中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中國重點海港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和中西部最便捷出??诎??! ?br />
地形地貌:連云港市境內(nèi)平原、大海、高山齊全,河湖、丘陵、灘涂、濕地、海島具備。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形如一只飛向海洋的彩蝶。地貌基本分布為西部崗嶺區(qū)、中部平原區(qū)、東部沿海區(qū)和云臺山區(qū)四大部分。西部低山丘陵崗陵區(qū)海拔100米~200米,面積1730平方千米。中部平原海拔3米~5米,主要是侵蝕堆積平原、河湖相沖積平原及沖海積平原3類,面積540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3925平方千米。云臺山脈屬于沂蒙山的余脈,有大小山峰214座,其中云臺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4.4米,為江蘇省最高峰,全市山區(qū)面積近200平方千米,東部濱海區(qū)海岸類型齊全,大陸標準岸線204.82千米,其中40.2千米深水基巖海岸為江蘇省獨有。江蘇省境內(nèi)大多數(shù)海島嶼分布在連云港境內(nèi),包括東西連島、平山島、達山島、車牛山島、竹島、鴿島、高公島、羊山島、開山島、秦山島、牛尾島、牛背島、牛角島等20個,總面積6.94平方千米。其中東西連島為江蘇第一大島,面積6.07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連云港市自然資源豐富,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和地貌類型的多樣性,有利于連云港市發(fā)育一個兼具南北特征的植物種群體系。境內(nèi)盛產(chǎn)水稻、小麥、棉花、大豆和花生,是國家重要的糧棉油、林果、蔬菜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生產(chǎn)基地。珊瑚菜、金鑲玉竹為江蘇省珍稀名貴特產(chǎn)。云臺山的云霧茶為江蘇三大名茶之一。陸上動物主要為人工飼養(yǎng)的畜禽品種,有12科、18屬、90多個品種。有各種鳥類225種,其中列入國家珍稀保護鳥類31種。擁有全國八大漁場之一的海州灣漁場、全國四大海鹽產(chǎn)區(qū)之一的淮北鹽場、全國最大的紫菜養(yǎng)殖加工基地、河蟹育苗基地和對蝦養(yǎng)殖基地。前三島海區(qū)為江蘇省唯一的海珍品基地,贛榆區(qū)擁有全省第一家以海洋產(chǎn)業(yè)為主的省級海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境內(nèi)已探明礦產(chǎn)資源49種,其中非金屬礦產(chǎn)33種、金屬礦產(chǎn)11種、能源及水氣礦產(chǎn)5種。蛇紋石、磷、脈石英、大理巖、建筑用砂、金紅石、榴輝巖系列礦產(chǎn)(石榴子石、綠輝石)、花崗巖等非金屬礦產(chǎn)是連云港市主要特色礦產(chǎn)。蛭石、云母、石榴子石紅寶石等特色非金屬礦產(chǎn),是江蘇省唯一產(chǎn)地。東海縣水晶儲量、品位居全國之首,是中國最大的硅產(chǎn)業(yè)基地和水晶工藝品、硅微粉、碳化硅等產(chǎn)品的加工和出口基地,被國家工藝美術協(xié)會授予“中國水晶之都”稱號。
行政區(qū)劃
連云港下轄3個市轄區(qū)、3個縣級行政區(qū):海州區(qū)、連云區(qū)、贛榆區(qū)、灌南縣、東??h、灌云縣,市人民政府駐海州區(qū)朝陽東路69號。全市陸域7615平方公里,海域6677平方公里。2017年末戶籍人口532.5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43萬人,下降0.3%。其中,市區(qū)222.61萬人。常住人口451.8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20萬人,增長0.5%。其中,城鎮(zhèn)常住人口278.78萬人,比上年增加8.1萬人,增長2.99%。
人口民族
2017年末戶籍人口532.5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43萬人,下降0.3%。其中,市區(qū)222.61萬人。常住人口451.8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20萬人,增長0.5%。其中,城鎮(zhèn)常住人口278.78萬人,比上年增加8.1萬人,增長2.99%。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61.7%,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連云港共有漢、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畬、高山、拉祜、水、納西、景頗、科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鄂溫克、德昂、保安、京、獨龍、鄂倫春、赫哲、基諾等49個民族。
歷史沿革
夏商時代:屬徐州人方東夷。
西周時代:屬青州(一說兗州)人方國東夷。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屬魯后楚,屬郯子國。
秦代屬東???,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下邳、淮陰、盱眙、東陽、堂邑、廣陵、凌12個縣。
西漢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良城、下邳、平曲、戚、開陽、臨沂、利城、海西、蘭祺、南城、山鄉(xiāng)、即邱、祝祺、費、厚丘、容邱、東安、合鄉(xiāng)、丞、建陽、曲陽、司吾、于鄉(xiāng)、都陽、陰平、吾鄉(xiāng)、武陽、新陽、建凌、昌慮、都平、建鄉(xiāng)、平曲38個縣。
東漢時期隸屬于徐州刺史部東???,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鄉(xiāng)、昌慮、贛榆、陰平13個縣。
三國魏時屬東海國,該國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城11個縣。
西晉時期隸屬于徐州東海郡,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鄉(xiāng)、贛榆12個縣。
東晉時期屬東???,先后歸于后趙、前燕、南燕、東晉。該轄朐縣、郯城、利城、襄賁、祝祺、厚邱、贛榆7個縣。
南朝前期屬東??ぃ摽ぽ狚R郡、東莞、瑯玡、西海、東海、北???;南朝后期僑置青州、冀州,轄地同上。
南朝齊、梁僑置:
1.東莞郡、瑯玡郡,轄即丘、南東莞、北東莞3個縣
2.北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5個縣;
3.北???,轄都昌、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7個縣;
4.齊郡。轄臨淄、齊安、宿豫、尉氏、平慮、昌國、益都、西安、泰9個縣。
北朝東魏僑置瑯玡郡(稱海州朐縣):
1.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東、勃海3個縣。
2.東??ぃ犣M榆、安流、廣饒、下密4個縣;
3.海西郡,轄襄賁、海西、臨海3個縣;
4.沭陽郡,轄下邳、臨渣、懷文、服武4個縣;
5.瑯玡郡,轄朐、海安、山寧3個縣;
6.武陵郡,轄上鮮、浴安2個縣。
北齊、北周置海州:
1.東??ぃ爮V饒、東海2個縣;
2.朐山郡,轄朐山縣;
3.武陵郡,轄上鮮、洛安2個縣;
4.沭陽郡,轄沭陽縣;
5.海安郡,轄襄賁縣。
宋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海州屬淮南路。宋神宗熙寧五年,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海州屬淮南東路。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1),海州為金侵占。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海州復歸南宋。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1165),海州再割讓金國。宋寧宗嘉定十二年,海州再歸南宋。宋理宗景定二年,海州改為西海州。宋恭帝德祐元年,西海州為元所占,復改為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升為海州路總管府,領朐山、沭陽、贛榆(懷仁縣改)、東海縣及錄事司。后改為海寧府。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海寧府改為海寧州,錄事司與東海縣均并入朐山縣。海寧州改屬淮安府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2),設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海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淮東道宣慰司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淮安路。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海寧州歸吳,屬江南行中書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海寧州復改名海州,屬淮安府,廢朐山縣,沭陽縣直屬淮安府。海州至此保有州治和贛榆縣,從唐貞觀元年以來的局面從此被打破,相當于今天連云港區(qū)、贛榆縣、東??h、灌云縣、灌南縣。同年,廢江南行中書省,海州屬中書省淮安府。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1),廢行中書省,淮安府歸六部直轄。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海州為滿清侵占。
清順治二年(1645),設江南省,屬江南省淮安府。清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出江蘇省,海州屬江蘇省淮安府。清雍正二年(1724),海州升為直隸州,統(tǒng)州治及贛榆、沭陽二縣,脫離淮安府管轄,相當于今連云港區(qū)、贛榆縣、東??h、沭陽縣、灌云縣、灌南縣、響水縣。
民國元年(1912年),改海州直隸州為東??h。縣治設于今海州區(qū)。因東瀕大海,故稱東海。1912年4月,析縣境東部11鎮(zhèn)設置新縣灌云縣。東??h初屬江蘇省徐海道,后屬江蘇省第十三、第八行政督察區(qū)。[13]1933年,隴海鐵路終端港建成。1935年國民政府將東海、灌云各劃出一部分成立連云市,區(qū)域:臨洪口以南,燒香河以北,東至東西連島,西沿臨洪河新浦、板浦以東為范圍。為江蘇省第三個省轄市和全國較早的省轄市(民國時期市縣平級)。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由于日軍封鎖隴海鐵路,東海縣境域被分割成南北兩部分。以隴海鐵路為界,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建立了兩個抗日民主政府。鐵路南于1940年11月建立的東??h民主政府屬華中局淮海區(qū),大部分地域?qū)巽痍柨h,包括今東??h安峰鎮(zhèn)、曲陽鄉(xiāng)、房山鎮(zhèn)、平明鎮(zhèn)和張灣鄉(xiāng)南部。鐵路北于1941年8月建立海陵縣民主政府,先后屬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qū)、濱海區(qū)、臨沂專區(qū)。
1945年11月,海陵縣更名為東海縣(1949年5月,路南東??h撤銷,其所轄區(qū)域并入沭陽縣和灌云縣,此后,只有一個東海縣,屬山東臨沂專區(qū)。隴海鐵路北縣境西部1933年后屬郯城縣,包括今桃林鎮(zhèn)、山左口鄉(xiāng)和李埝鄉(xiāng)西部)。
1946年4月1日,連云市第一任市長張振漢到任。(因爆發(fā)抗戰(zhàn),連云市籌備被迫中止,故1946年才出現(xiàn)市長)1948年11月20日,中共魯中南行署轉(zhuǎn)山東省政府命令:東??h境劃新浦、海州、連云港、云臺山地區(qū)設立新海連特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屬山東魯中南行政區(qū)。先稱新海連特區(qū)后稱新海連市(1949年11月建立),轄新海市、連云市、云臺辦事處(后又分前云臺區(qū)、后云臺區(qū))兩市一區(qū)。新海連市時,轄新華區(qū)、民主區(qū)、錦屏區(qū)、浦西區(qū)、云臺區(qū)、連云區(qū)等7個區(qū)。1950年5月,新海連市和東海縣合并為新??h,年底恢復新海連市和東??h建制,隸屬山東省臨沂專區(qū)。
1953年1月1日起劃入江蘇省,屬徐州專區(qū)管轄,1961年10月1日,新海連市面向連島、背倚云臺山,因港得名改連云港,1962年升為江蘇省轄市。1983年國家地市體改時,江蘇省將原徐州地區(qū)的贛榆、東海兩縣與原淮陰地區(qū)的灌云縣劃歸連云港;1996年江蘇省又將淮陰市的灌南縣劃歸連云港,轄四縣四區(qū)。
2001年10月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云臺區(qū),將云臺區(qū)的朝陽鎮(zhèn)、徐圩鎮(zhèn)、板橋鎮(zhèn)和中云街道劃歸連云區(qū)管轄,南城鎮(zhèn)、花果山鄉(xiāng)、云臺鄉(xiāng)和猴嘴街道劃歸新浦區(qū)管轄。
2014年5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贛榆縣,設立連云港市贛榆區(qū);撤銷新浦區(qū)、海州區(qū),設立新的連云港市海州區(qū)。
市樹市花
銀杏別名:白果,公孫樹、鴨腳樹、蒲扇,屬裸子植物。銀杏為落葉喬木,5月開花,10月成熟,果實為橙黃色的種實核果。銀杏是一種孑遺植物。和它同門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滅絕。銀杏是現(xiàn)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變種及品種有:黃葉銀杏、塔狀銀杏、裂銀杏、垂枝銀杏、斑葉銀杏。銀杏生長較慢,壽命極長,從栽種到結(jié)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結(jié)果,壽命達到千余歲,現(xiàn)存3500余年大樹仍枝葉繁茂果實累累。
玉蘭花又名木蘭、白玉蘭、玉蘭等。木蘭科玉蘭亞屬,落葉喬木,樹高一般2—5米或高可達15米?;ò咨?,大型、芳香,先葉開放,花期10天左右。中國著名的花木,北方早春重要的觀花樹木。中國有2500年左右的栽培歷史,為庭園中名貴的觀賞樹。